嘉善一中 901班 陆南希
我的家乡,现如今想起来,实在是令人怀念。雨后躲过的屋檐,晴空里放飞的风筝,以及一家人度过的,最难忘的回忆。
我的家乡多水。总能在每月里碰上倾盆大雨。雨珠来回跳动,它们穿过林叶间,穿过石板间,落在河面上,落在鞋尖上,落在我的眼里。
这种潮湿让人舒心,如同灌溉幼芽一般,灌溉我对故乡的情思。青石板,白高墙,在这普通的一砖一瓦中,却看到了梦幻的仙境。
我的家乡多乐。总能在每天里碰上要好的朋友。小朋友的交往只要是一个玩具,一次握手,甚至是一个眼神,就能立刻变得亲密无间了。
我们的探险,就在一条大河边开始。河道不宽,却有不少的船只停泊在那,随着水面的摆动,轻轻摇晃。以前的桥没有那么讲究,几块大石板搭在一起,周边也没有什么护栏,可总有众多的居民在这里穿过。
我喜欢透过石板间的缝隙,向下看。站得高往下看,心中不免觉得害怕,却也实在是享受那种刺激。
我的家乡多情,总能在日常里碰上接连不断的奇迹。
路口的小店,转角的学校,楼下的棉花铺,明明是平日里最常见不过的事物了,可在当时正是它们,才有了养育我长大的故乡。
路边的零食,市场的糕点,家里的饭菜,明明是口味普通的事物,却最先带我认识了这世间的美味。
这段记忆里,爸爸妈妈永远都在,时常能碰到亲戚朋友,玩伴们也从来不会缺席。
故乡啊故乡,该用什么样的词汇描述你呢?
是美丽,是质朴,还是令人难忘呢?
哦,对了!你是故乡,你永远是我心中独一无二的故乡。
你有三月的暖阳,八月的燥热,还有正月时,收到的好礼……
指导老师:沈 燕
嘉善一中 901班 刘云天
说起家乡嘉善,不得不提水。
“一夜流水到天明,人家尽枕河”是嘉善的真实写照。嘉善有三条主河道:嘉善塘、伍子塘和红旗塘。
嘉善塘的历史可追溯至南朝宋445年。嘉善塘是嘉善一条主要的泄洪、航运、灌溉和排涝的河流。距今500年前,它就是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,而历史上对其治理从未停过。经过长期治理,如今它的西段——市河已经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,中段是一条景观河道,东段已建成标准堤防,整条河道展现出家乡在新时代的风貌,“颜值”之高令人羡慕。
伍子塘作为嘉善县大地上最古老的骨干河道,流淌了千年,养育了百代人。相传它由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组织开挖,为了方便运送物资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,前人开河后人受益。今天,伍子塘不仅是嘉善发展的纵向轴,也成了嘉善旅游发展的风向标,河边更是筑起了嘉善发展的新地标——高铁新城。如今,嘉善越里中间那条河就是伍子塘。
红旗塘很年轻,是“大跃进”时期开挖的一条兼有航运、灌溉和泄洪功能的河流。这里还能找出当年“红旗塘精神”的影子:不畏困难、苦干实干、奋勇争先、憧憬未来。60年前在生产力低下、管理经验不足、工具简陋、物资匮乏的情况下,嘉善人民于短时间内挖一条长22公里、宽100米的大河,是一项如同大禹治水的伟大工程。今天,红旗塘正成为嘉北地区的黄金水道和美丽通道。
水文化是家乡嘉善最为亮丽的一张名片。水文化不仅有美丽怡人的自然风光,更承接了古今家乡人民的智慧、勇敢与勤劳。作为嘉善人,我为水文化骄傲!
指导老师:沈 燕
嘉善一中 901班 潘欣语
这里是我的家乡——一座江南小城。都说,江南是被水包裹着的,江南的水,就是我家乡的名片。
江南的雨飘飘洒洒,轻盈而又不失力度。它们像一只只灵动的精灵,挨挨挤挤,争先恐后地降临人间,构成了江南的名片。
雨珠连成丝线,串起了屋檐;再由黑瓦边缘滚落,掉进河里,荡起了一圈又一圈的褶皱。
大大小小的雨滴闪烁出了点点光芒;天空用深沉的目光,遥测着故乡与游子的距离。氤氲的时空,将江南的雨水沉淀,洗尽了繁华浮躁,却洗不尽炽热的归乡之心。
水秀山清眉远长,
归来闲倚小阁窗。
春风不解江南雨,
笑看雨巷寻客尝。
手撑一把朱红的油纸伞,行于古桥旁。也许佳人等的不是才子,而是江南那一场命中注定的雨吧。
不仅是雨,江南也在河流纵横间孕育出它独有的名片。
残阳照映着斑驳的古巷,糅杂着一声声叫卖的吆喝。
穿梭于小巷之中,白墙黑瓦之下,有潺潺的水声回响,像是来自亘古,美好而空灵。水,犹如一位老者,在千年的岁月沉淀中缓缓走来,却又不染纤尘,诉不尽这人世沧桑。
河流蜿蜒曲折,在水淌过的瞬间,世界安静下来。舟子摇着桨,撑出一片柳荫。舟上的人或坐或笑,爽朗的笑声和流水的空响交织融合,奏出了家乡的独特音韵。
一叶舟轻,
双桨鸿惊。
水天清,
影湛波平。
我在我魂牵梦萦的地方——水乡江南中沉醉,把水的名片印在心间……
指导老师:沈 燕